防爆电器如何选择防爆等级?
选择防爆电器的防爆等级,核心是让设备的防爆能力与使用环境的危险程度完全匹配—— 既避免 “低等级设备用在高危险环境” 导致安全事故,也防止 “高等级设备用在低危险环境” 造成成本浪费。以下是具体选择逻辑和步骤,需结合环境参数与防爆标准逐步判定:
一、先明确核心概念:防爆等级的构成
防爆等级通常由 “防爆型式”+“危险区域划分”+“爆炸性物质类别 / 级别”+“温度组别” 四部分组成(以最常用的 IEC/GB 标准为例),例如 “Ex d IIB T4 Ga”,每一部分都对应环境的特定风险,需逐一匹配:
| 组成部分 | 核心作用 | 常见选项举例 | 
|---|---|---|
| 防爆型式(Ex 后) | 代表设备采用的防爆技术原理(如隔爆、正压、本安等),决定设备 “如何防爆” | d(隔爆型)、p(正压型)、ia(本质安全型)等 | 
| 危险区域划分 | 代表环境中爆炸性物质出现的 “频率 / 持续时间”,决定环境 “危险程度” | 0 区 / 1 区 / 2 区(气体环境)、20 区 / 21 区 / 22 区(粉尘环境) | 
| 物质类别 / 级别 | 代表爆炸性物质的 “爆炸威力”(气体看引燃能量,粉尘看导电性 / 点燃温度) | 气体:IIA/IIB/IIC(威力递增);粉尘:IIIA/IIIB/IIIC(威力递增) | 
| 温度组别 | 代表设备表面允许的 “最高温度”,需低于爆炸性物质的 “最低引燃温度” | T1(≤450℃)、T2(≤300℃)…T6(≤85℃)(温度上限递减) | 
二、选择防爆等级的 4 个关键步骤(按环境→设备的逻辑推导)
步骤 1:先判定使用环境的 “危险区域类型”(气体 / 粉尘)及 “区域等级”
这是选择的基础前提—— 不同区域的风险差异极大,直接决定设备需满足的防爆底线。
(1)先区分 “气体爆炸环境” 还是 “粉尘爆炸环境”
(2)再划分区域等级(以常见的气体 / 粉尘环境为例)
| 环境类型 | 区域等级 | 定义(爆炸性物质出现的频率 / 持续时间) | 典型场景举例 | 
|---|---|---|---|
| 气体爆炸环境 | 0 区 | 连续、长期或频繁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场所(风险最高) | 密闭储罐内部、气体管道泄漏点正上方(极少用于设备安装) | 
| 1 区 | 正常运行时可能周期性或偶尔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场所 | 加油站油罐区、化工反应釜附近、燃气锅炉房 | |
| 2 区 | 正常运行时不太可能出现,仅在异常情况下(如泄漏)短暂出现的场所 | 加油站便利店(远离油罐区)、化工仓库(通风良好) | |
| 粉尘爆炸环境 | 20 区 | 连续、长期或频繁出现可燃性粉尘云的场所(风险最高) | 粉尘研磨机内部、粉尘输送管道内部 | 
| 21 区 | 正常运行时可能周期性或偶尔出现可燃性粉尘云的场所 | 粉尘料仓顶部(可能堆积粉尘被气流扬起)、粉尘包装机附近 | |
| 22 区 | 正常运行时不太可能出现,仅在异常情况下(如粉尘堆积被扰动)出现的场所 | 粉尘仓库(通风良好,粉尘仅堆积不扬起) | 
关键原则:设备的防爆等级必须覆盖环境的区域等级,例如:
步骤 2:确定环境中 “爆炸性物质的类别与级别”
明确区域后,需进一步判断环境中具体易燃易爆物质的 “爆炸威力”,这决定设备需满足的 “抗爆能力” 级别。
(1)气体环境:按 “引燃能量” 分 IIA/IIB/IIC 类(威力递增)
不同气体的引燃难度不同,IIC 类气体(如氢气、乙炔)引燃能量极低,爆炸威力最强,需设备具备更高的密封和抗爆能力;IIA 类(如丙烷、甲烷)威力最弱。
| 气体类别 | 典型物质举例 | 关键特性(引燃能量) | 设备要求 | 
|---|---|---|---|
| IIA | 甲烷、丙烷、汽油蒸汽 | 引燃能量较高(≥0.2mJ) | 普通隔爆型(Ex d IIA)即可满足 | 
| IIB | 乙烯、乙醇蒸汽、乙炔(部分) | 引燃能量中等(0.02~0.2mJ) | 需 IIB 级设备(Ex d IIB),密封要求更高 | 
| IIC | 氢气、乙炔、二硫化碳 | 引燃能量极低(≤0.02mJ) | 必须用 IIC 级设备(Ex d IIC),抗爆结构更坚固 | 
注意:若环境中存在多种气体,需按 “威力最高的物质” 选择(例如环境中同时有丙烷和氢气,需按 IIC 类选)。
(2)粉尘环境:按 “导电性 / 点燃温度” 分 IIIA/IIIB/IIIC 类(威力递增)
粉尘的风险主要看 “是否导电” 和 “点燃温度”,IIIC 类(如铝粉、镁粉)为导电粉尘,爆炸威力最强;IIIA 类(如面粉、淀粉)为非导电粉尘,威力最弱。
| 粉尘类别 | 典型物质举例 | 关键特性 | 设备要求 | 
|---|---|---|---|
| IIIA | 面粉、淀粉、塑料粉尘 | 非导电,点燃温度较高 | 普通粉尘防爆型(Ex tD A IIIA) | 
| IIIB | 煤粉、焦炭粉 | 非导电 / 半导电,点燃温度中等 | 需 IIIB 级设备(Ex tD A IIIB) | 
| IIIC | 铝粉、镁粉、锌粉 | 导电,点燃温度低,爆炸威力强 | 必须用 IIIC 级设备(Ex tD A IIIC) | 
步骤 3:匹配 “温度组别”(避免设备高温引燃物质)
设备运行时会产生热量(如电机、电路板),其表面最高温度必须低于环境中爆炸性物质的 “最低引燃温度(MIT)”,温度组别(T1~T6)即对应设备表面允许的最高温度。
| 温度组别 | 设备表面最高温度(℃) | 对应爆炸性物质的最低引燃温度(MIT)要求 | 典型应用场景 | 
|---|---|---|---|
| T1 | ≤450 | MIT≥450℃(如甲烷、丙烷) | 高温环境(如锅炉房) | 
| T2 | ≤300 | MIT≥300℃(如乙烯) | 中温环境(如化工反应区) | 
| T3 | ≤200 | MIT≥200℃(如汽油蒸汽) | 常温偏热环境(如加油站) | 
| T4 | ≤135 | MIT≥135℃(如乙醇蒸汽) | 常温环境(如食品加工车间) | 
| T5 | ≤100 | MIT≥100℃(如二硫化碳) | 低温敏感环境(如冷库附近) | 
| T6 | ≤85 | MIT≥85℃(如乙醛) | 极低温敏感环境(如制药车间) | 
关键原则:温度组别需 “覆盖” 物质的 MIT,例如:
步骤 4:选择 “防爆型式”(匹配设备功能与环境特性)
防爆型式是设备实现防爆的 “技术手段”,需结合设备类型(如电机、仪表、灯具)和环境特点(如是否潮湿、是否有振动)选择,常见型式及适用场景如下:
| 防爆型式代号 | 名称 | 核心原理 | 适用设备 / 场景 | 
|---|---|---|---|
| d | 隔爆型 | 外壳能承受内部爆炸压力,阻止火焰外传 | 电机、泵、阀门等有运动部件或可能产生火花的设备;适用于 1 区 / 2 区、21 区 / 22 区 | 
| p | 正压型 | 向壳内充入清洁空气 / 惰性气体,维持正压,阻止外部爆炸性物质进入 | 控制柜、配电箱等内部元件复杂的设备;适用于 1 区 / 2 区、21 区 / 22 区 | 
| ia/ib | 本质安全型 | 电路能量极低,不足以引燃爆炸性物质 | 传感器、仪表、遥控器等弱电设备;ia 适用于 0 区 / 1 区,ib 适用于 1 区 / 2 区 | 
| tD | 粉尘隔爆型 | 外壳能承受内部粉尘爆炸压力,阻止火焰外传 | 粉尘环境中的电机、灯具;适用于 21 区 / 22 区 | 
| e | 增安型 | 提高设备绝缘、密封等安全性能,避免产生火花 | 灯具、接线盒等无运动部件的设备;仅适用于 2 区 / 22 区(不能用于 1 区 / 21 区) | 
注意:部分设备需采用 “复合防爆型式”,例如 “Ex d ia IIB T4”(隔爆 + 本质安全复合),需根据设备内部元件特性(如既有电机又有传感器)综合选择。
三、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
总结:选择逻辑链
环境类型(气体 / 粉尘)→ 区域等级(0/1/2 区或 20/21/22 区)→ 物质类别 / 级别(IIA/IIB/IIC 或 IIIA/IIIB/IIIC)→ 温度组别(T1~T6)→ 防爆型式(d/p/ia/tD 等)→ 最终确定防爆等级(如 Ex d IIB T4 Ga、Ex tD A IIIC T135 Db)。
通过这一逻辑,可确保防爆电器的防爆能力与环境风险完全匹配,既安全又经济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