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工业、化工、油气等存在易燃易爆环境的场景中,防爆空调是保障安全生产的关键设备。但由于对防爆标准、环境特性及设备原理的认知偏差,企业在选择时易陷入多种误区,可能导致安全隐患、设备失效或成本浪费。以下是防爆空调选择中最常见的8 大误区及科学规避建议:
很多采购者认为 “有防爆标识就是合格产品”,但忽视了标识的具体参数是否匹配使用环境,这是最危险的误区之一。
- 错误认知:只要看到 “Ex” 开头的标识(如 Ex d IIB T4 Gb),就判定设备适用所有防爆场景。 
- 风险点:不同防爆标识对应不同的防爆型式、爆炸危险区域、气体组别、温度组别,错配会直接导致防爆失效。例如,用于 “氢气环境(IIC 级)” 的空调,若选用仅符合 “IIB 级” 的产品,会因防爆等级不足引发爆炸;用于 “高温环境(T3 组,最高表面温度≤200℃)” 的空调,若选用 “T4 组(≤135℃)”,可能因设备表面温度超标点燃可燃气体。 
- 正确做法: 
- 先明确使用环境的爆炸危险区域划分(0 区 / 1 区 / 2 区,1 区危险等级远高于 2 区)、可燃物质种类(如甲烷属 IIA 级,乙烯属 IIB 级,氢气属 IIC 级)、环境最高温度(对应温度组别 T1-T6,T6 级最严苛,≤85℃); 
- 要求厂家提供完整防爆标识(如 Ex d IIC T6 Gb),确保标识中 “防爆型式(d 隔爆型、e 增安型等)”“气体组别(IIA/IIB/IIC)”“温度组别(T1-T6)”“设备保护级别(Gb/Gc,Gb 适用于 1 区)” 完全匹配环境参数。 
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,选择将普通空调的外壳替换为金属材质,声称 “达到防爆效果”,这属于典型的 “伪防爆”。
- 错误认知:防爆的核心是 “外壳坚固”,只要外壳能隔绝火花,就是防爆空调。 
- 风险点:防爆空调的安全设计贯穿整机所有部件,而非仅外壳。普通空调的压缩机、风机、电路板、接线端子等内部部件在运行时会产生电火花、高温,若未做防爆处理(如压缩机采用隔爆结构、电路板涂覆阻燃胶、接线端子用防爆密封盒),即使外壳坚固,内部火花也可能通过缝隙引燃外部可燃气体。 
- 正确做法:选择整机防爆设计的产品,要求厂家提供关键部件(压缩机、电机、控制器)的防爆认证,而非仅外壳的 “局部防爆” 证明。 
温度组别(T1-T6)是防爆空调的核心参数之一,直接关联设备表面最高温度是否会点燃可燃气体,但很多用户仅关注 “制冷量”,忽略温度组别。
防爆等级(如 IIA < IIB < IIC)代表设备对可燃气体的适配范围,但并非等级越高越适合,过高等级会导致采购和运维成本大幅上升。
防爆空调的使用环境常伴随高温、高湿、粉尘、腐蚀性气体等特殊条件,若仅按 “常规工况(25℃、湿度 60%)” 选型,会导致设备故障频发。
防爆、防腐、防尘是三种不同的功能设计,部分用户将三者等同,导致设备无法满足安全需求。
防爆空调的后期维护(如部件更换、故障维修)需严格符合防爆标准,若厂家无专业售后能力,或认证过期,会导致设备后期失去防爆效果。
防爆空调的制造成本远高于普通空调,部分企业为压缩预算,选择低价产品,却忽视了 “低价背后的安全隐患”。
- 错误认知:“防爆空调原理差不多,低价产品也能用,只要能通过验收就行”。 
- 风险点:低价防爆空调常存在 “偷工减料” 问题,例如:用普通钢板代替防爆钢板(隔爆性能不足)、省略内部部件的防爆处理(如电路板未涂阻燃胶)、使用过期或伪造的防爆认证。这类设备在短期内可能通过验收,但长期运行中易因部件老化、防爆结构失效引发安全事故,造成的损失(如爆炸、停产)远高于采购时节省的成本。 
- 正确做法:将 “安全合规” 放在首位,在符合防爆标准的前提下对比价格,而非以 “低价” 为首要选择标准。优先选择行业内口碑好、有成熟案例(如为同行业企业供货)的品牌。 
- 明确环境参数:确定爆炸危险区域(0/1/2 区)、可燃气体组别(IIA/IIB/IIC)、引燃温度(对应 T1-T6)及特殊条件(高温 / 高湿 / 防腐 / 防尘); 
- 核查防爆资质:确认设备具备完整防爆标识、关键部件防爆认证,且证书在有效期内; 
- 匹配功能需求:根据环境特殊条件,选择带防凝露、防腐、防尘等附加功能的机型; 
- 重视售后能力:选择有专业防爆售后团队的厂家,确保后期维护合规; 
- 拒绝低价陷阱:以 “本质安全” 为前提,平衡成本与安全,不采购无认证、偷工减料的低价产品。 
通过规避上述误区,可确保所选防爆空调真正适配使用环境,实现 “安全运行” 与 “成本合理” 的双重目标。